70岁老人古稀之年执剑柄,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
添加时间:2025-09-26
在大多数人选择安享晚年的年纪,70岁的李建国却选择手握长剑,在剑道上挥洒汗水,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: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,这位白发苍苍的运动员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“老年”的含义,他的故事不仅关乎体育,更关乎梦想、毅力与生命的无限可能。
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训练馆时,李建国已经穿戴整齐,手持重剑开始热身,他的动作不如年轻人敏捷,但每个姿势都一丝不苟,眼神专注而坚定,这样的训练,他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击剑这项对体力要求很高的运动。”李建国擦去额头的汗水,微笑着说:“我认为年龄只是一个数字,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思维上的束缚。”
李建国的击剑之旅始于60岁退休那年,此前,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,整天与图纸和零件打交道,退休后,他突然多出了大把时间,却不知道如何填充。“我看到社区贴出的击剑体验班招生简章,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。”
第一次握剑的感觉,李建国记忆犹新:“那份重量感让我着迷,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,还有一种历史和精神上的厚重感。”尽管最初连基本步伐都难以掌握,但他没有放弃,教练被他的执着打动,破例收下了这位“超龄”学员。
李建国的训练强度令人惊叹,每周五天,每天三小时,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训练馆,除了技术练习,他还坚持体能训练,包括核心力量、柔韧性和耐力练习。
“击剑不是单纯的力量型运动,它更注重技巧、策略和反应速度。”李建国解释着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。“年轻人靠速度和力量,我靠经验和预判。”
他的教练刘伟表示:“李大爷的进步令人惊讶,他善于观察和学习,能够精准地分析对手的战术,虽然体力不如年轻人,但他的战术运用往往更胜一筹。”
李建国的决定最初遭到家人的反对,儿子李伟回忆道:“我们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运动强度,毕竟70岁的人了,万一受伤怎么办?”
看到父亲在击剑中获得的快乐和活力,家人逐渐转变了态度。“现在全家都是他的后援团。”李伟笑着说,“我父亲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——他更加精神焕发,充满活力,甚至比退休前还要健康。”
医学专家对此表示谨慎支持,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授张明远指出:“适度运动对老年人有益无害,但必须科学训练,量力而行,李老先生的成功在于他遵循了科学训练原则,逐步提高强度,并注重恢复和营养。”
在李建国的带动下,训练馆出现了一批中老年击剑爱好者,68岁的王阿姨就是其中之一:“看到李大哥都能练得这么好,我觉得我也可以试试,现在我已经坚持一年了,身体素质明显改善。”
这种现象并非偶然,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,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寻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,击剑、瑜伽、游泳等运动在中老年群体中日益流行。
北京市体育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,老年人体育参与率连续五年上升,超过43%的65岁以上老人定期参加体育锻炼,专门面向老年人的运动课程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
世界击剑锦标赛没有年龄上限,只要通过资格赛,任何年龄的选手都可以参加,李建国目前正在积极备战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,这是通往世锦赛的重要一步。
“我知道前路艰难。”李建国承认,“年轻选手体力好、速度快,但我有我的优势——耐心、经验和稳定性。”他的目标是进入全国前三,从而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。
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陈伟平表示:“我们鼓励各个年龄层的人参与击剑运动,李老先生的精神值得学习,体育精神不分年龄。”
李建国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引发了对老年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,传统观念中,老年意味着休息和退缩,但越来越多像李建国这样的老年人正在挑战这种刻板印象。
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丽华认为:“积极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,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个人健康,还能减轻医疗系统压力,增加社会活力。”
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,现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远胜从前,许多70岁老人的身体机能相当于过去50多岁的人,完全有能力参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。
李建国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和比赛计划,除了每日训练,他还研究比赛录像,学习国际顶尖选手的技术特点,他还开始学习英语,为将来参加国际比赛做准备。
“即使最终没能站上世锦赛的舞台,这个过程本身已经让我收获满满。”李建国说,“我证明了年龄不是追求梦想的障碍,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。”
在训练馆的墙上,挂着一句李建国最喜欢的格言:“剑不分老少,只论心志。”每次训练结束,他都会凝视这句话片刻,然后微笑着收起剑具,期待明天的训练。
他的故事正在传播开来,激励着各个年龄层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潜能和极限,在这个白发剑客身上,人们看到了一种可能:只要心怀梦想,年龄从来不是界限;只要勇于追求,生命永远充满无限可能。